記洛邑古城亮燈儀式
2024-12-12 08:06:38
瀏覽量: 7
作者: 王嘯寅
2024年12月6日晚,經過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洛邑古城項目全體成員(曾經及現(xiàn)在)及現(xiàn)場施工人員的努力奮斗,由我司承建的洛邑古城一期項目圓滿的舉辦了古城東區(qū)亮燈儀式。與會者有洛陽市老城區(qū)區(qū)委書記趙書政、老城區(qū)區(qū)長周新等黨政機關各級領導,區(qū)委書記趙書政同志高度評價了由我司施工完成的古城亮化項目。
若問古今興廢事,請君只看洛陽城。洛陽自古以來便是繁華鼎盛之地,古今不知多少帝王將相、文人墨客都在這四岳三川的中州之地留下永不磨滅的熠熠風采。沿著時光長河溯流而上,只掬幾捧被歷史礁石激起的片片浪花,卻仍讓此中過客動容不已,那一個個動人的時刻,無不述說著這座老城滄桑與尊嚴。
七千年前,黃河北岸,幾個躬身勞作的華夏先民或許見證了龍馬背負河圖洛書而出,中華文明由是起源;四千零五十年前,在二里頭的一場預謀已久的政治殺戮后,夏啟走上了權力寶座,“家天下”就此開始;兩七百九十五年前,伴隨著驪山上的幾朵“浪漫”的烽煙的湮滅,幽王和他的鎬京亦隨之湮滅。次年,平王遷都洛邑,拉開了春秋的序幕;兩千五百四十二年前,路上行人或許并不在意,一輛驅使了八百余里的馬車正緩慢的行駛在洛陽城內,車上,一位挺拔的壯年書生正襟危坐,路的盡頭,一位老者面帶微笑,翹首以待。“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”,這年,三十四歲的孔丘初見五十四歲的老聃;兩千年前,一群的金發(fā)碧眼的異鄉(xiāng)人牽引著幾頭疲憊不堪的駱駝,停駐幾丈高的城門前,撣撣衣袖,滿地風塵。在皎潔的月光下,悄然進城,從他們眼神中流露出的狂熱,和面前城市的規(guī)模不難看出,他們已然到達了此次商旅的終點——京都洛陽城,絲綢之路東起點的風流正如一副畫卷一般,徐徐展開在他們眼前;一千九百五十六年前,在洛陽民眾詫異的眼神里,二位僧人,步伐穩(wěn)健,一匹白馬,神采奕奕,不過這都不是主角,馬背上的經書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一陣微風拂過,經書中蘊藏的佛理繼而跟隨著這陣風,拂遍神州大地。自此,佛法傳入中國;一千九百五十一年前,四十一歲的班超投筆從戎,漢家三十六騎,縱橫西域,萬里封侯。三十年后,七十一歲的班超,榮歸洛陽;一千八百三十四年前,“步登北邙坂,遙望洛陽山。洛陽何寂寞,宮室盡燒焚”,洛陽終未逃過一座王城的命運——在一場大火中,付諸一炬,火光中,似乎映射著張狂的相國、驚恐的皇帝,不過,更多的怕是“亦何辜”的蕓蕓生民;1802年前,棠棣無情的曹植黯然離開洛陽,行至洛河畔時,或許文思泉涌,擱筆之時,在文學史上飄若驚鴻、宛若游龍的洛神賦就此誕生;一千七百六十二年前年前的一個正午,洛陽西市的某個街口人滿為患。一曲廣陵散,三千太學生,琴聲清雅悠揚,士人涕淚滿裳,曲罷,一聲嘆息,幾處鮮血,嵇康就戮,廣陵散就此成為絕唱,失傳于世。而此時,或許洛陽東市某條路上的馬車,正被萬千女子投擲著瓜果表達愛意,潘安正享受著屬于他的人生;一千七百四十四年前的某一天,左思捧著墨跡未干的作品洋洋自得,《三都賦》橫空出世,洛陽一時間紙價飛漲,街頭巷尾無不傳唱著“玉卮無當,雖寶非用;納州侈言無驗,雖麗非經”;
一千五百三十年前,魏文帝改名易服,遷都洛陽;
一千四百六十年前,洛陽北邙山下,蘭陵王大破敵軍二十萬;
一千四百二十年前,無數(shù)民夫流下血汗,大運河通至洛陽;
一千四百三十年前,秦王李世民于虎牢關一戰(zhàn)擒二王,唐王朝遂掃平天下;
一千三百三十四年前,武則天洛陽稱帝,萬國來朝,時稱神都;
……
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,洛陽這座老城依然散發(fā)著與眾不同的韻味,洛邑古城亮燈儀式或許只是滄海一粟,不過能夠參與到這座古城的現(xiàn)代化建設中,對于項目,對于個人,足以記憶猶新,難以忘懷。